茶 - 可以是一杯飲品, 也是一種生活態度。從品茗中認識自己,提昇個人的生活觸角。從而培養個人專注力與細膩的心思,善於觀察身邊的人、事、物,並有助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。以茶入藝,是一門學問;以茶會友,是一種禮儀;以茶修身,是一道法門;知茶達禮,品茶知心性。當我們將茶視作一杯飲品的時候,茶要告訴我們,它來到世界上被人類發現的真正意義,甚至乎在中國5000年文化洪流中歷久不衰的真相……若果茶會說話,它想向我們表白,它不單單是能夠治療身心的藥品,更是一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;甚至在人際關係中,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同一片葉子,不同的人制作,它甚至會演化成不同的茶類、形狀及品質。同一道茶,不同的人冲泡,它會展示出不同的色、香、味。同一杯茶,北方人和南方人也各有感受,一方感到甘美醇厚,另一方或許會感到苦澀難耐。所謂「一方水土一方人,一方水土一方茶」。我們除了學習茶藝的知識,更要了解茶禮與人世間的關係。這是對人的一份尊重丶敬意和祝福。「集葉成茶」源於大自然的力量,集合種茶者、制茶者、泡茶者的心意,方可成為的一杯茶。讓我們由今天開始一同領悟茶的真意和茶事中的禮儀。梁藝桐(Family Leung)香港藝茶薈創辦人因茶之名,自2010年遊走於中國大陸、台灣、日本,參與各地茶藝表演及茶事交流活動。在香港不同的企業機構、協會、學校等舉辦各類型茶事講座、茶藝及評茶服務及表演活動。近年來積極研究以茶為媒體,舉辦有關提升個人獨特氣質、品味、禮儀、專注力及人際關係的課程。在茶事教學上,綜合 「茶藝 + 茶理 + 茶禮」 為主導,從「技」及「藝」之中探索個人茶道之路。期待通過實際行動詮釋茶與人間的真、善、美,宣揚大自然給人類的禮物 --- 茶.人在草木間之心意。「茶藝」是一個新生名詞,最早出現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台灣。茶藝是指泡好一壺茶的技術和享受及品味一杯茶的藝術。茶藝入門可以先配合中國六大茶類之製作理論、沖泡方式及工具選用開始,藉由綜合的茶事資料去認識到底什麼是「茶」。然後,從茶理的基礎上進入評茶的專業知識,掌握六大茶類的質量,由茶葉外形到內質之評茶技巧,這有助鞏固對茶葉製作的知識、提高個人品鑑能力,對評定茶葉的品質差異、特性和優缺點作客觀與有效的辨別和分析。廣學多聞 豐富茶道與人生有學生曾問我有關學茶需要學多長時間?完成「初、中、高」的茶班就可以了嗎?有些學員會對於考取高級茶藝師或評茶員作為一個「畢業」的標準。誠然,學茶的過程嚴格來說沒有所謂的初、中、高級,每一項也是專門課題,好讓我們學會後能融會貫通、綜合運用。自從接觸茶學開始、選擇茶事教學為方向,及到現在這一刻,我仍然覺得茶的課題是「一生一世也學不完」。說實在,茶本來是農作物,茶的發現是源自解毒的草藥,泡茶、侍茶是一門藝術,以茶待客是一種禮儀,以茶入饌或佐膳是一門學問,茶葉的生產製作是一門技術,茶葉採購投資是一門專業等。概觀學茶可以涵蓋由植物學、製茶、茶藝、美學、評茶、禮儀、廚藝、中醫、藥理、市場學、銷售學、投資學……範疇林林總總,跟生活息息相關。此外,每個範疇還有大大小小的學問,例如茶藝:包括水(水源及水溫)、茶具(材料形態)、泡茶和注水的方式、冲泡時間等。課堂中,我常常提到「茶是半成品」,茶──需要很多的條件配合,才可以成就一杯茶(還不敢擔保那是否一杯好茶)。茶事中的教學相長我較喜歡以茶為中心,學習跟「茶」相關的形形色色的事物。我曾經在香港、中國、台灣、日本跟隨多位與茶相關或看似無關的老師學習,包括茶學、美學、禮儀、靈氣、氣功、太極。對我而言,每位老師也是獨特的和不可多得的引路者,他們擴闊了我的視野和觸覺,同時使我在茶事上學習變得豐富多彩。所謂「教學相長」,能夠在茶事教學中,與學員們共同成長、互相學習,有些甚至成為茶學路上的「戰友」、「茶友」。榮幸巧遇一些學生是評酒師、酒店管理、美術及廚藝導師,讓我們可以從多角度學習及討論茶的品評、禮儀、美學和服務知識,在當中無分彼此的分享確實是難能可貴。茶之路是有趣的,感悟茶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禮物,同時完善了我們的生活。衷心期待大家一同探索茶學的大門,從茶理、茶藝和茶禮的基礎中,獲得自我對茶的獨特體會。個人思想和感受不能受任何人支配,故我們應重視並尊重「與別不同」的自己,如追求茶道一樣,追求圓滿豐富的人生。「故學然後知不足,教然後知困。知不足,然後能自
反也;知困,然後能自強也。故曰:『教學相長』也。」
「善學者,師逸而功倍,又從而庸之。不善學者,師
勤而功半,又從而怨之。善問者,如攻堅木,先其易
者,後其節目,及其久也,相說以解,不善問者反
此。善待問者,如撞鐘,叩之以小者則小鳴,叩之以
大者則大鳴,待其從容,然後盡其聲,不善答問者反
此。此皆進學之道也。」
——《禮記‧ 學記第十八》